最近這些天,正是候鳥回歸銀川的時段,我們欣喜地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鳳頭鸊鷉已經在閱海國家濕地公園游弋覓食了。去年4月,《銀川晚報》持續關注了一對在典農河鳳凰橋附近“安營扎寨”的鳳頭鸊鷉的一舉一動,記錄了它們求偶、筑巢、產卵、孵化及育雛的整個過程。鳳頭鸊鷉對銀川城市濕地的融入與眷戀,既展現了我市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效,也體現了銀川城市環境對鳥類的包容。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秉h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因此,讓綠色成為湖城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進一步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必然是我們的重要工作。
作為眾多候鳥遷徙路上的重要棲息地之一,擁有良好生態環境和眾多湖泊濕地的銀川已經成為它們春日休憩的理想家園。數據顯示,作為我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重要的棲息繁殖地,目前記錄的銀川濕地野生鳥類共有24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黑鸛、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等1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38種。另據最新數據統計,目前銀川有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庫塘人工濕地4種類型,濕地總面積5.31萬公頃,占市域土地總面積的7.65%,人均濕地面積236平方米。銀川市區濕地率達到10.65%,濕地保護率達到85%,擁有1處國家重要濕地、5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6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
的確,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最近這幾年在銀川能觀測到的候鳥種類、數量增長明顯,并且停留時間變長、棲息范圍擴大,這些鳥兒被定格在銀川人的鏡頭里,更多市民看到了它們的真容,這其中尤以紅嘴鷗和銀川市民混得最為熟絡。當然,以鳳頭鸊鷉為代表的其他候鳥在銀川城市濕地產卵并順利孵化則別有一番意義,既展現了我市湖泊濕地的保護成效與城市環境對鳥類的包容性,又讓我們清楚地看到這背后那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推進,也認識到這些工作的艱巨性。
近年來,我市以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為契機,通過積極落實“河長制”推動“河長治”,持之以恒抓好黃河流域水生態治理和保護修復,為河湖面貌及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打下了堅實基礎。自2017年河長制施行以來,全市874名河湖長扎實開展巡河工作,對105條河湖管理范圍劃定成果進行復核,整改銷號河湖“四亂”問題149個,全市排查排污口108處,封堵91處。
水環境,容納著一座城市發展的潛力和資本,一路奔波的候鳥們眷戀著銀川,因為這里有灘涂、湖泊、蘆葦、魚蝦,更有熱愛鳥兒、保護鳥兒的人,這就提醒我們需要持之以恒地呵護這些綠色資源。還是那句話: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小鐵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6412017000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寧)字第056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新出網證(寧)010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216號